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知识点 -> 化学知识点》:高考化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高考化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副标题:  作者:【】  所属:化学知识点】  关注:1次  分享到:


兴趣是一切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习化学时,首先要了解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课本上好多东西其实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谈起的。比如,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铁生锈时,我们就会很自然的问,铁为什么会生锈?锈是什么东西?这样带着问..
      兴趣是一切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习化学时,首先要了解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课本上好多东西其实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谈起的。比如,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铁生锈时,我们就会很自然的问,铁为什么会生锈?锈是什么东西?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使我们在学习时有兴趣,学得就比较扎实。    兴趣是一方面,要学好化学,必须狠抓基础!有许多同学对抓基础很不重视。认为基础的东西只要知道了懂了就行了。但其实要学好化学,一定要打好基础。抓基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如果不能对化学基础概念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老师讲一道题目,就只会一道题目。当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时,只有束手无策。    彻底搞懂了这些概念,再到熟练掌握这些概念,做起题目来,就变得得心应手了。(京翰教育高考一对一辅导)    学知识时,需要反复看书,看书时一边回忆老师讲的东西,力争在开始接受这部分新知识的时候,就建立正确的观点。在这以后,还要注意复习这一部分,以便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建立更深的思想。这样学完一部分后,再适当的选一些典型的题练习一下,起到检验自己这一部分知识学得如何。这个阶段,就是“简单学习阶段”。    在进行上述学习过程的同时,要针对化学的特点进行记忆、总结、归纳,尤其在学习化学物质的性质的时候,完全可以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以物质结构理论为指导。比如在学习氮族元素时,可以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来总结氮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氮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加,获得电子的趋势渐渐减弱,失去电子的趋势渐渐加强。”这是它们化学性质递变的重要依据,也是这些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质逐渐加强”的主要原因。    同时还可以根据氮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断出氮族元素比同周期的碳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而比同周期的氧族、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弱。这样我们在理论指导下,加深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从零散的、罗列的、机械的描述变成整体的、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经过记忆,总结,归纳这些“主动学习”的手段,对知识的理解,又上升到了更深入的阶段,这就是系统学习阶段。画出知识体系图,反复理解吃透,最后印在你的脑子里。    几种联想的思路和方向,跟大家分享一下。      1、从化学实验的现象去联想,可以获得生动和巩固的记忆。自己把实验的预备、过程、现象等等自己动手操作的部分做一个记忆和联想。    2、从物质的分类去联想,可以沿着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脉络,明确有关的化学概念,并能串联记忆一系列物质的概念。比如:有机里面的醇醛酸酯,是按照氧化数的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    3、从反应的条件去联想,能理解记忆一些容易搞错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反应式子中的条件,比如什么时候是加热,什么时候是点燃,都要加以区分。    4、从反应原理去联想,能理解记忆一些容易搞错的化学方程式。    5、从基本反应规律去联想,能有效记忆,又能理清楚概念。    6、从物质的特性去联想,可以由几个典型化学反应记忆一类化学反应。    7、从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去联想,可以组合记忆一系列化学方程式。    8、从物质的结构去联想,可以理解记忆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一系列性质。    在紧张的高三复习阶段,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用太多其他的资料,对学校发的题目,只是适当做一部分。但由于基础的东西抓得牢,而高考又是以“注重基础,检验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力”为指导思想,所以在高考和考前的屡次模拟考和月考中,基本能比较顺利地完成题目。    我们来看一道化学题。很多同学抱怨化学计算题做起来毫无章法,无从下手,我们就从计算题开始看看如何运用系统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摸清化学计算的规律。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得知其含K2CO32.38%,H2O15%,KOH34%,若将此样品1克加入到0.0046L1MOL/L盐酸中,过量的酸再用KOH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共含多少固体?    此题是一道经典的化学计算题,题目中给的物质和条件都很多,当然,干扰项也很多,常令许多同学感到无从下手。很多同学做化学计算题尤其是高中的同学仍保留中学时的方法:把题目中的所有条件都拿出来,所有方程式都写出来,然后观察哪些数字和条件看起来“比较有用”,然后再一个个根据以往的经验套用。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试过后会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看似很多,但用传统的代数法来做,条件却远远不够用。这就说明题中一定有很多隐含条件还没有挖掘出来,究竟怎样去“挖”?思路如下:    首先,这是道选择题,想到从问题入手:题目要求的是反应后剩余固体的量,所以重新审题,看看按要求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反应后生成的固体是什么,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将题目的分析图搭建起来    一系列反应发生后,最后的产物只有一种,KCL。题目这个特殊的性质会提示你,此题应该不会是传统的“方程式代数法”,那么会是什么呢,思路走到这里,相信任何一个认真学过化学的同学都会想到化学的几种解题基本原则:元素守恒、电荷守恒、转移电子守恒、质量守恒。这四个守恒关系想到后,整个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利用元素守恒,即可以求出KCL的质量。    KCL的质量=1mol/L×0.0046L×74.5g/mol=0.3427g    做完这道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道题没什么嘛,算起来很简单,就是当时没想到。”现在的初、高中学习都是强调双基教育,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重点都在基础知识的考察,也就是说只要平时认真听课、做作业、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客观地讲,第一名和成绩中等学生的知识量是相差无几的,为什么考试结果差别那么大?这个差距不是差在智商或者知识的掌握,只是差在做题时的几个关键点,第一名想到了而你没想到。即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    当然,在考场上我们也不可能有时间每道题都来画图解题。真正要做的是掌握方法,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画图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让自己具备清晰思维的素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之后,在考场上根本不需要画图,就可以清楚地找到解题思路了。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