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知识点 -> 技巧/考点/知识点》:备考成本逐年上升 一起算算高考成本账

备考成本逐年上升 一起算算高考成本账

副标题:  作者:【】  所属:技巧/考点/知识点】  关注:0次  分享到:


高三是人生漫漫旅途中几个重要阶段之一,高考更是有“人生转折点”之“美誉”,在这个至关重要的转接点上,家长们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学生自身,他们不计成本,全力以赴,加入到高考这场战斗中,就好比将要上考场的是自己一样。张先生的孩子是南开中学高三的一名学生..
    高三是人生漫漫旅途中几个重要阶段之一,高考更是有“人生转折点”之“美誉”,在这个至关重要的转接点上,家长们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学生自身,他们不计成本,全力以赴,加入到高考这场战斗中,就好比将要上考场的是自己一样。    张先生的孩子是南开中学高三的一名学生,在高二结束的那个暑假,张先生决定高三一年必须要有一个人陪着孩子一起度过,专门“伺候”孩子。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远,张先生夫妇又做了另一个重大决定——在学校附近租下了一套学区房,而每个月的房租就需要两千元,“虽然我辞了工作,还租了房,但是孩子这几个月的成绩上升很多,我们都觉得值了。”张先生的妻子这样告诉记者。记者走访了和平区几家房屋中介,调查发现学区房的租赁占据了整个房屋租赁的大部分,中原地产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在我们这租房的人特别多,咱这块儿是学区房,绝大多数都是家长过来陪读的,尤其是高三的最多了,家长们可真不容易啊。”    高三家庭最大开销——    各种补习费用+复习资料费用    所有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为了让孩子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家长们想尽招法,其中最受热捧的“招数”便是——“加餐”,此“加餐”非彼“加餐”,这里的“加餐”是指各门功课的补习。据记者走访调查,几乎无一例外,所有的高三学生除了每天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外,还有很多“加餐”任务,而且这些“餐”都已经形成了“套餐系列”。    高考前三天,记者采访到了和平区一中学的高三学生钱煦,还有几天时间就要进考场了,此时他的心态倒是很平和,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终于要考试啦!”钱煦告诉记者,自从他进入高三以来,每天晚上放学回家都会有各种补习,父母还给他加了“数物套餐”——请了一位“全能”理科老师到家里来给他补习,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三天,每次两个小时;其他几门课业也不能被“冷落”,分别安排在剩下的几天里,同样每次都补习两个小时。钱煦的父亲对记者说,“我们孩子很累,可是大家都在这么做,补习费也是很贵的,每周花在补习上的钱都有一千多元,再加上买一些复习资料,都得上两千元啊,我跟孩子妈妈两人的工资一个月加起来也才五六千元。”其实,不仅仅是钱煦一家是这样,补习费用如此之昂贵,已然成为大多高三家庭的最大开销。    大手笔投资保健品——    一般的百元以上,贵的则要五六百元    当高三的复习进入冲刺阶段,日复一日的高压复习使得学生们倍感疲惫,体力不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家长们纷纷“摩拳擦掌”,虽不能替孩子学习,可是提供优越的后勤服务那是无话可说的,其中最为特殊的一项服务便是购买保健品。    随着高考复习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大保健品专卖店打出了各种旗号,声称“提高记忆力”、“增强免疫力”等等。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保健品五花八门,最常见的便是补脑液、鱼油、蛋白粉、维生素,而这些保健品售价不菲,一般的也都在百元以上,贵的则要五六百元。虽然价格昂贵,可最近一两个月以来保健品的销售额却是居高不下,“这一个月我们的销售额是以前的三四倍,顾客大都是高三学生的家长,就我们这的蛋白粉一个月就卖出了二百多罐。”一家保健品专卖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隐性成本:不可小觑    身心俱疲几近崩溃——    无论考生还是家长,身心成本均“雄厚”    古代秀才参加科举考试,考上者按等级可加官封爵,从此光宗耀祖。现代的高考虽不能与科举相提并论,但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那也是相当重要的考试。给学生与家长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申洋洋是一名复读生,因为去年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她毅然选择了复读。她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情况特殊,她比应届生要承受的压力大得多,就在上个月末,她的身体在重压之下终于坚持不住了——连续六天去医院输液,“高考的日子正赶上我来例假的那几天,为了不影响考试,我打算吃药延迟一下。”    高考的压力不仅仅只是对学生而言的,家长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并不亚于学生。在记者所采访的高三家长中,没有一个家长不表示压力大的,甚至有家长表示身心俱疲,快到极限了,“如果哪天孩子回来不怎么开心,我就会担心孩子是不是没考好,孩子要是吃饭不香,我自己都没食欲,高三总算要熬过去了。”一位家长这样对记者说。    一人高考全家“参战”——    面对高考,考生“他不是一个人在作战!”    高考如今不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考试,它的重要地位已经上升到了“全民战斗”的高度,这样说虽有些夸张,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高考已不是“个人战斗”,而是“全家战斗”,全家人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一件事情上,可想而知其中的成本投入是有多大。    成磊是本市重点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每天早上五点半,妈妈就起床为他准备早餐,为他准备好一切洗漱用品,六点的时候叫成磊起床,在成磊吃饭的空当,妈妈得为他检查书本是否都放在书包里了,六点半成磊吃完早餐上学去了,成磊妈妈这才得空再睡个回笼觉,“早上我把一切都替孩子准备好了,就是想让他能多睡一会儿,哪怕只有几分钟。”临近中午,虽说午饭学生可以在学校自行解决,可是成磊妈妈为了保证孩子的营养,又开始忙活起来,骑了十多分钟的车给成磊送“爱心午餐”,“每天中午我都给做饭送过去,要是哪一天不送了我都不习惯了,看着孩子吃得香,我心里就高兴。”成磊吃完,妈妈还得顶着烈日骑车回家。    晚上,成磊的爷爷奶奶拎着一大袋水果和一大袋营养品过来看他,“我们也不放心,过来看看,我们跟他姥姥姥爷商量好啦,我们今天来,他们过两天来,这样不影响孩子学习。”成磊的爷爷说。爷爷奶奶看完孙子走了,墙上挂钟的时针也慢慢向“10”字靠近,成磊一人在房间学习,他的父母在客厅坐着,也不看电视,说话声音也很小,“我们不敢大声说话,怕影响他学习,请见谅啊。”成磊爸爸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成磊爸爸还告诉记者:“每天晚上我都得陪着他,他什么时候睡觉,我就什么时候睡觉,至少得12点了。孩子妈妈早些睡,她得起早准备早餐。”这便是一个高三学生一天的生活状况,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沉没成本:最易忽视    什么是沉没成本    在“独木桥”、“转折点”、“重大节点”、“一考定终身”等一系列“不算积极”词汇的映衬下,高考“身不由己”被赋予了一些“难以明快”的色彩。为孩子前途,家长可以近乎“无底限”地投入,产生的成本可想而知。但这些,归根结底都是或数得清、或想得到的“可预知成本”,而还有另一些成本,可能大家很难注意到,也恰恰是这些直接影响着之前高考的“投入产出比”,比如,沉没成本。    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在高考之前,家长给孩子的一系列投入都已发生并完成,成本已然生成。考一个大学,甚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是家长给孩子的一个基础设定,那么,孩子就算进入理想大学后,就一定能保证前期为考大学投入的成本形成有效产出吗?这是个未知数。    复读生小秦的故事    2008年,本市高三应届毕业生小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一所知名院校热门的金融专业,本以为自己的“投入产出比”非常得当之时,上了半年学的小秦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也很难培养出专业兴趣。“刚来的时候感觉特别好,好学校好专业,但一个学期下来觉得特别没意思,我还是对物理的研究性学习有兴趣,经常跑去其他院系听课,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完全是在应付考试。”至今回忆起来,小秦仍然觉得那是段难过的日子。“当时纠结了好久,最后才决定走复读这条路。”    复读之路不易,更何况是在家长与众人眼中已经是名校“天之骄子”的小秦。“当时爸爸妈妈都觉得我疯了,好好的学不上,非得瞎折腾。最后是跟他们立了‘军令状’,保证努力复习,一定考上心仪专业,他们才勉强同意了。”小秦说,现在想来他都佩服自己当年的勇气,还好,他做到了。    沉没成本出现的原因    小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沉没成本”,因为已经上了半年学的成本全部损失。但同时他也因达到了自己满意的结果,获得了一部分收益。事实上,像小秦一样,到了大学才发现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是真正可以“破釜沉舟”,有勇气、有恒心、有信心从头来过的人却少之又少。如果这样“混”在大学四年,很有可能掌握不了应掌握的知识,从而不能理想就业,那么高考之前付出的一系列成本都很难按预期收益收回。    针对这个现在越来越普遍且需要正视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社科院专家,专家表示,现在高考很多志愿都是家长帮助学生选择,可能他们认为孩子对职业还不了解,自己可以把握市场动向,已经为孩子选择了前景很好、有很大发展的专业。或者是考生当时确实还没完全意识到自己想学什么、不想学什么,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规划,都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如果问题已经出现,那么就要正视它,如果重新选择,放弃自己原本已经付出很多“成本”的努力,损失不可谓不大,但如果考虑到“成本”而继续坚持下去,会产生更大损失,所以如果已经认定是弯路,完全可以走回正确的道路,一个人走了很多弯路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总比那些一辈子走在南辕北辙路上的人要幸运得多。    又一年高考终于落幕。打开考生们有关备考的“记忆芯片”,成本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词。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考试的分量在层层加码,考前准备也越来越丰富,各种投资也越来越高昂。从租房、补习、营养品等显而易见的“显性成本”,到心理负担、家长心力消耗、身体健康等埋藏暗处的“隐性成本”,再到高考连带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高考成了一笔算不清的成本账。    记者    手记    过度关心只能增加压力    有人把高考比成一座“独木桥”,能走过这座独木桥的学生就能为自己赢得人生中的第一次成功。其实,人生的成败并不仅是一次高考就能决定的,还需要面对很多“考试”,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次“大考”,人生就是在一次次考试中走过的。我们应珍惜这次磨砺,但不必带着太多的负担面对高考。    高考其实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过度关心只能增加压力。家长和考生们都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以平常心态对待高考。能否取得满意的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才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础。    相关链接    高考成本    年代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受访者]    钱书友,52岁,国企高管    [高考成本]    5块钱学费+复读一年    钱先生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小村庄,兄弟姊妹七八个,“在那个年代农村人根本没有经济来源,家里这么多张嘴都要吃饭,唯一的口粮来源就在给大队干活挣工分,用工分来换取粮食,大家都吃不饱饭的。”钱先生眼里充满了沧桑感回忆道。“那您当初高考成本都是哪些呢?”记者问道。面对记者的这个提问,钱先生愣了一下,笑着说:“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高考成本啊,我记得高一那年学费还是用猪草冲抵的呢,我是挖了整整两天才凑够了那30斤猪草;到高三的时候学费就涨啦,每人每学期交5块钱,那个时候5块钱够我家开销好长一段时间啦。”钱先生表示,那个年代家长对教育不是那么看重,即便是高考当天也不会有特殊的待遇,都是自己拿着简单的文具进考场,要说他的高考成本那唯有复读了一年,“那时候考大学挺难的,农村的教育水平也不高,第一年没考上,我不甘心,所以又复读了一年,也许这可以说是我的高考成本了吧。”    上世纪90年代    [受访者]    张丹丹,34岁,中学教师    [高考成本]    复习资料+营养饮食    张丹丹是1997年参加的高考,现在是天津市河西区某中学的一名优秀教师,她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年自己和父母对高考的重视。高三那一年除了学校规定必须买的课外辅导资料外,父母还额外帮她买了复习资料,并且注意给她增加营养,“我记得从我上高三起,爸爸就给我订了牛奶,每天早上都会喝一瓶,偶尔还会炖鸡汤、鱼汤为我补脑,把大量的收入都花在了我身上。”    本世纪00年代    [受访者]    王琳琳,24岁,研二学生    [高考成本]    复习资料+营养饮食+学区房租    王琳琳是天津师范大学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今年已是她研究生阶段的第二年了,高考已经远离她六年,可是高考却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中,至今还历历在目。王琳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已是高考的前一天,她不自觉地将右手放到了自己的心脏部位,“啊,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啦,现在想起来我还有点心有余悸呢。那时埋在一堆复习资料里奋斗,还有父母准备的各种‘催化剂’式的营养套餐。”王琳琳表示,她高二的那个暑假,父母就在学校附近花“重金”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每个月的房租就得一千五百元,除了这笔花销比较大之外,那就是她的饮食花销了,她的一日三餐是妈妈最关心的事,必须保证吃得既营养还不能老重样,外加一些水果、牛奶之类的,“以前妈妈算过,我高三每个月的伙食费从来都不少于一千元。”    本世纪10年代    [受访者]    王亚冬,20岁,大一学生    [高考成本]    复习资料+营养饮食+    学区房租+保健品+补课费    王亚东是天津大学一名大一的学生,他是去年参加的高考。王亚东向记者介绍了他的高三历程: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远,父母在他高一的时候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环境较好的房子,每个月的房租从刚开始的两千元涨到了两千五百元;为了考进名校,从高一起就在教育机构报名参加校外补习,高三的时候,在校学习时间紧了,课后也没时间去教育机构了,补课便从校外“转战”到了家里;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父母开始给他买各种保健品,说是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记忆力,就这些保健品也花了几千块钱,“到高考结束,家里还有好多保健品没吃呢。”跟在房租、补课费和保健品上的花销比起来,平时购买复习资料和营养饮食方面的花销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完)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